双江自治县2021年县情概况
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,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,辖4乡2镇2农场,76个村(社区),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64756人。双江因水而得名。澜沧江、小黑江相交相融,北回归线穿境而过,县域内水资源丰富,气候温暖,光照充足,森林覆盖率71.99%,草经冬而不枯,花非春亦不谢,被誉为“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”。双江因茶而闻名。勐库大雪山1.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,被认定为世界上海拔最高、面积最广、密度最大、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、抗逆性最强的古茶树群落,被授予“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”“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”“云南省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”,勐库大叶种茶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,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,是全国最美茶乡、全国茶产业百强县、全省茶产业十强县。双江因多元民族文化而扬名。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,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1588人,占总人口的43.45%。其中:布朗族11997人,占比7.28%;拉祜族30905人,占比18.76%;傣族9927人,占比6.03%;佤族12986人,占比7.88%。双江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,《布朗族蜂桶鼓舞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,佤族鸡枞陀螺、拉祜族“七十二路”打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被称为“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”。先后被评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县”“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”“全国普法先进县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”“国家卫生县城”“全省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”“云南省文明城市”。
长期以来,在党的惠民政策光辉照耀下,在上级党委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双江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。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.7亿元,增长2.5%;固定资产投资33.8亿元,增长10.2%;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.09亿元,增长4%;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4.8亿元,增长4%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569元,增长4.7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863元,增长7.9%;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.5%以内。
1.地理位置。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,距离昆明545.8千米,临沧市78千米。地处东经 99?35′~100?09′,北纬23?11′~23?48′之间。东西最大横距58千米,南北最大纵距64千米。东与景谷隔江相望,南以澜沧江、小黑江为界河与澜沧县、沧源县相邻,西连耿马,北接临沧。
2.地形地貌。双江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部,横断山脉南部帚形地带的扩展部位,平面地貌形似桑叶。因邦马山脉古夷平面抬升、错断、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地面破碎,高差悬殊和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地势形态,与耿马交界海拔3233米的大雪山是县境西北极边最高点,县境东南的双江渡口为最低点,海拔669米,相对高差2564米。主山呈阶梯状层叠,层上峰峦栉立,边沿破碎,层与层之间有陡坡地带。县境地貌分为侵蚀构造、构造剥蚀、侵蚀堆积,深岩地貌4大类型。全县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深切中山河谷地、河谷盆地和“V”型中山窄谷山地三种。
3.气候特征。由于地处北回归线,双江太阳辐射强,光热资源丰富,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,属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。具有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干温季分明,冬春干旱,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。年平均气温19.5度,最冷月平均气温5.7度,最热月平均气温21.6度,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.1度,历年极端最低气温-2.1度。年平均降雨量995.3毫米,其中5-10月降雨量为836.8毫米,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4%,月最大降雨量323.6毫米,月最小降雨量0.0毫米,最大日雨量103.8毫米。年平均相对湿度75%。年最长无霜期日数343天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无霜期日数逐年增多。全年日照时数2222.0小时。年平均风速1米/秒,年最多风向为静风,次多风向为西南风。
双江自治县县情概况
双江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,位于云南省西南部,地处东经 99?35′~100?09′,北纬23?11′~23?48′之间。北回归线穿境而过,辖4乡2镇2农场,76个村(社区)。县域海拔669-3233米,为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20.7℃。国土面积2157.11平方千米。县域内水资源丰富,年降雨量580.2毫米。双江是全国最美茶乡、全国茶产业百强县、全省茶产业十强县、云南省“一县一业”茶产业重点县,其中勐库大叶种茶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,境内1.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,被授予“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”。先后被评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县”“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”“全国普法先进县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”“全省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”“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”“云南省文明城市”“省级园林县城”“国家卫生县城”,为云南省首家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《联合国森林文书》履约示范单位。2019年末,全县总人口18.57万人,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.52万人,占总人口的40.45%,少数民族人口8.26万人,占总人口的44.48%。县内居住拉祜族、佤族、布朗族、傣族、彝族等23种少数民族。其中布朗族人口占全国布朗族总人口的12.2%,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。2019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.23亿元,同比增7%。其中:第一产业14.48亿元,同比增5.5%;第二产业14.31亿元,同比增3.2%;第三产业26.44亿元,同比增10.4%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.7亿元,同比增40%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.97亿元,同比下降3.12%;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.85亿元,同比增8.54%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08元,同比增8.9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5元,同比增10.9%。
1.地理位置。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,距离昆明711千米,临沧市78千米。地处东经 99?35′~100?09′,北纬23?11′~23?48′之间。东西最大横距58千米,南北最大纵距64千米。东与景谷隔江相望,南以澜沧江、小黑江为界河与澜沧县、沧源县相邻,西连耿马,北接临沧。因澜沧江、小黑江相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。县境总面积2165.03平方千米。
2.地形地貌。双江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部,横断山脉南部帚形地带的扩展部位,平面地貌形似桑叶。因邦马山脉古夷平面抬升、错断、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地面破碎,高差悬殊和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地势形态,与耿马交界海拔3233米的大雪山是县境西北极边最高点,县境东南的双江渡口为最低点,海拔669米,相对高差2564米。主山呈阶梯状层叠,层上峰峦栉立,边沿破碎,层与层之间有陡坡地带。县境地貌分为侵蚀构造、构造剥蚀、侵蚀堆积,深岩地貌4大类型。全县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深切中山河谷地、河谷盆地和“V”型中山窄谷山地三种。
3.气候特征。双江地处北回归线上,属低纬度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。其特点是:气候炎热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干湿季分明,雨量适中。每年5至10月为雨季,11月到次年4月为干季。年平均气温为20℃,最热月平均气温24℃,极端最高气温38.9℃,最冷月平均气温12.6℃,极端最低气温-2.1℃。每年12月初霜,次年2月终霜,无霜期为352天,年平均降水量为1015.6毫米,最大月降水量86.7毫米,年平均蒸发量为2307.3毫米,年平均日照为2222小时,年平均风速为1.9米/秒,双江有“一山分四季”,“十里不同天”的气候特点。
来源:双江县人民政府。